易学动态

孙晶:传承传统文化与坚持文化自信
更新时间:2017-05-12

孙晶教授

   习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讲话中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习总书记第一次把“三个自信”正式扩展为了“四个自信”,增加“文化自信”,这是我党坚持用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宏大的战略抱负来治理国家、展示我们大国气象的一个重大举措。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坚持文化自信,首先是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弘扬。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保护好了文化传统,维护好了文化基因,我们才能讲继承和弘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辩证关系,也是一个因果关系。党中央提出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以此作为我们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为什么要讲这个辩证关系,或者说要讲这个因果关系呢?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我们讲,古老的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这是有绝对可靠的历史根据的。关于中华文明史的年代问题目前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我们从前一直讲的“上下五千年”的观点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龙”墓葬,据考古检测,此墓葬的龙虎蚌塑图被证实为天文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的图像;可以证明我们中华最早的传统文化足足有6500年的历史;因为通过此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天文学、艺术、宗教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中国历史上很多文献都称《易经》为六经之首:诗、书、礼、乐、易、春秋;易经是孔子老来的最爱,他那个年代的文化大咖们言必谈易,不引用易就不时髦。易经为六经之首,但现在六经中少了“乐”,故又称“五经之首”。秦始皇“焚书坑儒”其实是没有烧易经的,要不然我们今天就看不到易经了。西方人把《易经》称为“东方的圣经”,这是西方人对《易经》的敬重;但实际上圣经比易经晚得多。比如旧约全书,最早大约起源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陆续用希伯来语写成。旧约圣经最早的著作《出埃及记》,至今只有3500年的历史。而新约圣经最早的著作,至今才1900年的历史。
   一画开天,中华国学发端于伏羲氏的始作八卦,比汉字形成还要早3000余年。先民的易经涵盖万有,纲纪群伦,以卦象来理解、探索和调适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套有机完备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率先把中国人从鬼神中解放出来。而正是中国这种天地人三才有机自洽的文化一元论,与其他的二元文化观(如上帝、真主、佛陀等凌驾于人之上的神)区别开来,护佑华夏子民虽屡遭外侵饱经离乱,仍能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从伏羲作八卦到文王推演六十四卦系卦辞,再到周公补续爻辞孔子修立易传,阴阳之道成为中华文明解释世界的总纲。易可以取代甚至超越一切已知的信仰,使我们成为至高无上的“人”;易是人类理性的终结概括,能够轻松对接现在最前端的哲学与科技(欧洲哲学权威荣格在英文《周易》再版序言中说:“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八卦)。在科学方面我们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常被后来的事实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八卦)相延6000年之久仍具价值,而且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有相同之处。”);易也提供了道德的终极评判,唯变所适。
   易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儒家、道家、阴阳家、中医、汉字无不滥觞发轫于易,就连《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在易中也是比比皆是。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上以儒为用兼修道体。西汉末年从古印度引进了佛家,六祖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即是禅宗。从此三流归一,荫佑华夏。
   易经是在原始部落社会时产生的,它的产生既是原始部落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政治上的需要;其占筮之学曾被人称为“君臣之间的谋略之学”(于光远语)。易经的基本内容包括象、数、理、占四大部分,缺一不可;《系辞》认为周易有四大功能:察言、观变、制器、占卜。从易理上讲,其实易经讲的就是哲学,讲的辩证法思想,因为易经讲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易经是关于思维模式的书。易经中易理与占筮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它又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又充实了理论。这是一对辩证的关系。易经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了这种后代对前代道统承接的传统。《易经》坤卦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它所体现的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汉族的家族继承体系与祖宗崇拜。这种社会体系的特色是:以《易经》的特殊时空观为理论基础,从而通过家族制度和祖宗崇拜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观念:这种文化观念以社会集合单位的整体性为主,讲求宗族和文化的普遍传承;就是将个人短暂的生命完全融入到延续不断的整个家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从而使个人的时间视野超过了个人的生命长度,达到家族的香火不断、血脉相传。这也是天道在地道和人道中的一种体现。中国最高的价值观就是“天人合一”,易经所传达的就是这种价值观:它是用整体观的、体验式的、主体性的、模糊状的方式或视角,来对天地人进行把握和解读。
   易经也是中国的世俗之学,在中国古代传统之中,宗教其实并没有占据过统治地位,而是世俗政治占第一,易经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易经发源了中华文明,从而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资源和巨大的文明财富,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习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儒联成立20周年庆典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纪念会上,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一个非常详尽的总结。
   习总书记讲:“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那么,有着如此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的先进文化如果我们自己不加以爱护、保护,那后果大家是应该知道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例子,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价值观的异化、道德观的沦丧就是惨痛的教训。
   习总书记在同一个地方又讲:“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在这一段话中至少有两层意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
   1、易经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学习易经研究易学是我们都应该做的。但易学从来都是由两大部分组成:易理和术数。如果没有几千年来人们对术数的运用,易经几乎是不可能传下来的,因此术数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没有易理的研究,以及易理对术数的指导,术数也只会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技艺,成不了大气候。因此,易理和术数几千年以来一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易经经历了至少5000年以上的发展,有自然易、占筮易、人文易和科学易。我们讲现代易学,应该就是讲的科学易,科学易是以二进制的使用为诞生的标志。要创新易学,也就是要用新的方法、精神和态度来改造易学,要找准攻坚点;我们必须要明白现代易学的使命是什么?这就是要发现和决断出东西方文明的契合点在哪里。其中,最难的就是筮法如何实现现代化。
   我们再来分析,易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到底发挥的是什么作用呢?无可置疑,做的就是“调理社会关系”的工作。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来说明。并且,大部分都是“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除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那一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2、在今天,国学的复兴被党和政府提到了关系民族是否能够强盛、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国计民生的高度。但是,我们在关于国学的理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这实际上就是关于易学的地位问题。首先,国学是否就仅仅是儒学的问题。我们一提到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想到的只是儒学,孔孟之道。但是,孔子的学说其实只有2300年左右的历史,而伏羲氏创造的易经至少是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了,被忘掉了一半。易经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要提高它的地位,易学史就是我们的中华文明史,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史。易经统领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学说: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墨家、纵横家以及后期的宋明理学等等。
   当然,易学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它也有自己的发展理路,一直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进行着改造发展,“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时至今日,只要我们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先进的人文理念,也一定能够改造出一个适应新时代的新易学。比如:近年在天体物理学界出现的新的理论:引力波和量子纠缠问题。其实这就证实了易经的太极理论和阴阳观念;以有力的科学证据演绎了我们古老易经的逻辑思路,证实了易经思想的超前性和合逻辑性。要改造古老的易经,必须要具备充足的条件,我们所有的易家人要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想,这个工作不靠我们靠谁?靠在座的各位易学同道们,因此,各位同道,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大家一起共同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努力吧!


本文作者:
   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法人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易学网http://www.zhouyi64.com——中国周易研究应用第一平台!
站长QQ:1318932802 周易研究与应用交流QQ群:216461253
邮箱:chinazhouyi@163.com 京ICP备10001008-2号 公安备案号:11010102006191